“纤纤玉手执扇轻摇,一颦一笑翩若惊鸿。”一把团扇摇起的不仅仅是惬意清凉,更是一脉相承的文化底蕴。
在我国众多团扇中,桂林圆竹剖丝团扇自成一家,它起源于宋朝,明清后日渐盛行。据史料记载,明崇祯十年(1637年),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游历桂林时,曾在集市上买了一把团扇,题诗送给登门拜访的朋友。
团扇寓意“团圆”和“友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器物,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桂林圆竹剖丝团扇曾荣获国际国内大奖数十项、专利30多项,9个系列产品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手工艺理事会颁发的“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2018年,桂林圆竹剖丝团扇制作技艺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日,在灵川县定江镇,桂林圆竹剖丝团扇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硕夫、黄可人向记者介绍了团扇的制作技艺。
第六代传承人黄可人介绍,圆竹剖丝团扇扇骨主要材料是绵竹,竹龄要求3年以上,结实不失韧性,竹身无花斑、无伤痕、无虫蛀、不伤皮、不变质,经过防虫、防霉处龙8long8理,利于竹材进一步加工和保存。
黄可人现场演示制作扇骨,首先用专门工具将竹子刨开,去掉内壁竹瓤,根据扇面大小、成型尺寸以及竹材本身特性剖出之前设计好的竹丝,粗细和数量都不能出错。
一根竹材一般能剖出三四十根竹丝,最细可剖至1毫米厚度。制作团扇对竹丝的数量和粗细十分讲究,如果竹丝太细太软,对后续的编制有影响;如果竹丝少了则编不出致密的造型,影响成品美感。
扇骨完成后,再用宣纸、棉布、丝绸等贴制扇面,最后经过剪裁、包边等20多道工序,一把桂林圆竹剖丝团扇即制作完成。
黄可人的父亲黄硕夫生于1950年,自幼爱好书法和手工艺品制作。20世纪80年代,黄硕夫来到桂林从事工艺美术工作,之后根据自己的特长,从研究制作竹编逐渐过渡到制作团扇,并创立了自己的品牌。
作为第五代传承人的黄硕夫,结合现代工艺,对团扇工艺进行革新,扇面或融入传统山水花鸟绘画,或融合时代潮流的新元素,使其工艺更精美,更具艺术性。
对于古人来说,扇子不仅仅是拂暑、障面的工具,更是代表主人审美情趣的美物。如今,团扇作为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工艺品,其功能更多地体现在文化传承、艺术欣赏和个人装饰等方面。
进入新时代,团扇也成为传播廉洁文化的新载体。人们借“扇”喻“善”,以“莲”倡“廉”,开展廉洁文化教育。
前不久,位于灵川县九屋镇爱莲广场旁的广西家教家风基地(桂林)揭牌,桂林圆竹剖丝团扇被请进非遗主题展厅。在这里,创作者将廉洁主题诗词和象征清廉高雅品质的莲、竹等景物以书法、绘画形式融入扇面设计,制作成一把把图案精致、寓意深刻的清风扇,以扇寄意,让无形的廉洁文化可视、可感,让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把廉洁自律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筑牢廉洁齐家意识,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常自省心如廉开,守底线清风自来。”在该展厅,一把团扇的展示牌尤为引人注目。不少观众表示,想不到一把团扇还承载了那么多文化内涵。
非遗项目只有传承下来并与时俱进才能焕发出其生命力。在非遗传承人带领下,每年前来体验圆竹剖丝团扇制作的市民和游客达数万人。同时,通过持续开展圆竹剖丝团扇制作进社区、进校园等各类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团扇知名度和影响力。
桂林圆竹剖丝团扇不仅热销国内,还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并成为北京故宫、陕西省博物馆等多个文化旅游单位的定制展品。同时,它还与一线奢侈品牌联名设计,走进国际时尚圈,展示东方之美。如今,这种团扇仅在桂林每年销量就达100万把,全球年累计销量数百万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