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颁奖时间推迟至4月25日,流媒体的报名门槛也降低了,这导致今年的颁奖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混乱局面。
在混乱中,两类题材影片成为颁奖季的主流:一类影片将目光投向少数群体现实生活,另一类回望过去,试图为当下美国社会的顽疾追根溯源。
距离颁奖日期还有段时间,时光君精选了20部最有可能在奥斯卡舞台上掀起波澜的影片,大家可以提前准备刷起来。(有些影片此前时光君已经单独写文章推荐过了,可以点击文中的超链接查看。)
近些年,奥斯卡颁奖季的电影以更加直白的方式,对时下美国社会的症结作出表态,银幕内外的共振,往往成为敲开奖项大门的金钥匙。
由雷吉娜·金首持导筒的《迈阿密的一夜》,便是今年这类影片中的最新作品。
影片根据同名舞台剧改编,讲述拳王阿里与歌手山姆·库克、橄榄球明星吉姆·布朗、政坛领袖马尔科姆,被迫逗留在迈阿密的一家小旅馆内,四位好友在插科打诨中对60年代的美国政治、人权问题各抒己见。
这样一部影片,或许很容易被贴上“政治正确”的标签,但借助真实历史与耐人回味的台词,或许会让你对黑人民权运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社交网络》编剧艾伦·索金在《茉莉牌局》后再次做起导演,新作《芝加哥七君子审判》自从去年10月Netflix上线以来,广受好评。
影片根据1968年美国真实历史改编,艾伦·索金将其句句如刀的台词与犀利的剪辑打出一套组合拳,将观众置身于法庭庭审上。
揭露美国政界保守势力陷害、打压民权运动的卑劣手腕,酣畅淋漓之余不乏借古讽今的意味。
拍第三部长片,就拿到威尼斯金狮奖并有机会摸到小金人,华人导演赵婷在世界范围内的上升势头,足够令所有年轻导演艳羡。
她将蜗居在货车上的美国当代游牧族的生活,以一种轻盈的姿态拖出,散落在美国中西部的荒漠与废墟之上。
赵婷在现实诉求与诗意表达之间找到了一种折中的方案,因此在直面苦难与放逐的镜头下,她也以探寻人物内心情感轨迹的方式,让表达呈现一种平衡状态,这样做是否浅显,每个人的答案必定不同。
《为奴十二年》的导演史蒂夫·麦奎因,近几年作品质量有所起伏,这部有些特殊的《小斧子》或许是其近几年最值得关注的作品。
实际上,《小斧子》最初是一部剧集项目,但麦奎因随后将其作为五部独立电影开发完成,其中《红树林》《情人的摇滚》两部入选戛纳2020官方片单。
这两部作品与《红白蓝》《亚历山大·惠特尔》《教育》共同组成该系列,依然是常见的黑人民权题材,但这视角不同的五部作品,共同拼凑出了英国黑人运动抗争不公的惨痛历史。
或许是《头脑特工队》的成功催生出了《心灵奇旅》,皮克斯这次将抽象的灵魂和兴趣,炮制出了一个具象化的形象加以演绎。
依旧是有擦出火花的一对主角,依旧是形式多变的绚烂美术,虽然叙事略显模式化,略有鸡汤之嫌,但对人生意义通俗化的探讨,终究还能叩开大部分观众的心门。
在后疫情时代,这短暂的100分钟,恰如其分地满足了“过好当下”的精神愿景。
罗素兄弟导演在《复仇者联盟4》后,推出这部严肃题材作品《谢里》,由“小蜘蛛”汤姆·赫兰德领衔主演。
他在片中饰演一位参加伊拉克战争患上严重PTSD的士兵,回国后他精神状态萎靡不振,沉物抢劫银行,人生一落千丈。
目前影片尚未上映,从已曝光的物料来看,影片对男主角谢里参军前的幸福生活,到残酷的战争场面,再到打劫银行都有展现。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是美国一些州在女性选择堕胎时,医疗机构对其私生活进行调查问卷的四个选项,问题包含“伴侣是否违背女性意愿让其怀孕”“伴侣是否强迫发生性关系”等等诸如此类。
于是就有了影片中的这一幕:17岁的少女奥顿与表妹来到纽约州堕胎,看似心如止水的她,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突然哽咽,几乎无法说出答案。
这是导演伊丽莎·希特曼在表现女性议题时采取的方式,平静、舒缓,但不回避。
事实上,在这次堕胎之旅中,观众能感受到两位年轻女性互相支持的温暖,但唯一一位男性角色的出现还是让人不安,这种莫名的善意背后意味着什么,在影片的末尾也得到了印证。
19世纪20年代,荒蛮的美国西部小镇,贫瘠得连块像样的蛋糕都没有,直到一个美国厨子和一个中国移民来到这里。
他们用偷来的牛奶做出了美味的蛋糕(其实更像是类似炸糕的食物),五银锭一个,小镇上的人们排起长队争相购买,他们赚得了第一桶金,但这偷来的牛奶也惹来了杀身之祸。
导演凯莉·雷查德是近些年北美影坛最被低估的导演之一,这部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新片,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她的旧作《昨日欢愉》。
《第一头牛》细腻还原了在工业资本主义到来前,人们的生活、劳作和情感,电影用这个细微的切口,带给观众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去体验、去观察遥远的旧世界。
相比《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和《第一头牛》中,女性导演展现出的细腻与温柔,《前程似锦的女孩》选择了更加残酷的抗争路线。
导演埃默拉尔德·芬内尔用复仇的套路,凯瑞·穆里根(《了不起的盖茨比》)饰演了一位为同性好友复仇的强势女性,她对每位当年参与施暴的加害者,展开了计划周详的复仇。
但这位初出茅庐的导演,似乎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在类型套路与女性主义立场之间掌握好分寸。
“白寡妇”凡妮莎·柯比,与奥斯卡影后艾伦·伯斯汀在《女人的碎片》中饰演一对水火不容的母女,再加上希亚·拉博夫,这样一个火药味十足的卡司,果然没有令人失望。
无论是影片伊始呈现分娩的震撼长镜头,还是母女、夫妻间一次次的争吵,痛感与失落,蔓延在这个丧亲故事的各个角落。
凡妮莎·柯比凭借本片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不过不要以为明星与故事是本片的唯一亮点。
戛纳系匈牙利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白色上帝》),为人物注入的复杂动机与隐喻符号的植入,才令这个略有些“狗血”的故事,呈现出了更加复杂的情感层次。
《谍影重重》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执导了一部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作品,《世界新闻》将视角拉回到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的德克萨斯州。
汤姆·汉克斯饰演了一位非传统意义上的西部英雄,他并非身手矫健的牛仔式英雄,而是以报业人的身份,开启拯救少女的旅程。
相比格林格拉斯以往的凌厉,《世界新闻》在影像风格上颇为怀旧,但同时尝试在西部片这一古老类型片中,注入当下的时代精神。
影片根据同名舞台剧改编,讲述经典蓝调歌曲《Ma Raineys Black Bottom》录制唱片时的一段逸闻。
影片的可看之处,几乎都浓缩在两位戏骨维奥拉·戴维斯与“黑豹”查德维克·博斯曼身上。
该片借着那些身在底层,但才华横溢的爵士乐手之口,讲述上世纪20年代黑人生活的辛酸百味,以及蓝调音乐的真正灵魂。
影片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末,黑豹党领袖弗莱德·汉普顿与FBI安插在他身边的卧底威廉·奥尼尔的故事。
1969年10月4日凌晨,在奥尼尔的内应下,FBI与警察突袭汉普顿家中,将其开枪射杀,随后其余的黑豹党人和家属向法院提起诉讼。
长久以来,关于这起行动背后的谜团众说纷纭,《逃出绝命镇》男主角丹尼尔·卡卢亚饰演了弗莱德·汉普顿,影片将于2月12日同时登陆影院和流媒体。
黑人民权电影一直以来的先锋导演斯派克·李,在《黑色党徒》后带来了《嗜血五人组》。
影片讲述四位参加过越战的非裔老兵,回到了当年征战过的东亚土地上,他们打着找回战友的遗体的旗号,试图找回当年留在这里的一箱金条……
从影片开始的一场戏中,夜店背景图上赫然印着的《现代启示录》画面,就展示了斯派克·李的野心。
他想在银幕上以黑人的视角,在越战的历史节点上找到自己种群的生存空间,与当下的美国现实作出呼应。
被满天飞雪覆盖的乡间小路上,杰克开车带着女友驶向乡下的父母家。虽然这对情侣表面上相处融洽,女友内心却在纠结是否要分手。
但很快观众会发现,影片里的蛛丝马迹暗示着时空的混乱,“我想结束这一切”的“我”到底指的是谁?
根据以上描述,《我想结束这一切》似乎是一部悬疑惊悚电影,但导演查理·考夫曼野心勃勃利用这些类型元素,描绘出一个关于孤独、衰老与时间的故事。
片中没有真正惊悚的时刻出现,反而在观影过程中,会很容易令人联想《美丽心灵》、《受影响的女人》、《暖暖内含光》甚至伯格曼的《野草莓》,在烧脑谜题解开后,你会沉醉于它的伤感与诗意。
导演达里尔斯·马德尔利用特殊的声效设计,为观众模拟了失聪人士的听觉体验。
长时间的绝对宁静,偶尔被模糊、嘈杂的声效刺透,即使听觉逐渐恢复后,long8国际官方网手机版app也与现实世界多了一层隔膜。
里兹·阿迈德饰演的男主角,没有以往摇滚电影中主角桀骜不驯的潇洒,更多的是与现实世界的磕绊,影片也通过他的遭遇,触及到复健、残疾群体、阶级差异等诸多社会问题。
索尼哥伦比亚的新片《父亲》,有望在颁奖季上冲击表演类奖项,奥斯卡影帝影后安东尼·霍普金斯(《沉默的羔羊》)与奥利维娅·科尔曼(《宠儿》)出演一对父女。
影片以老者的视角,表现人们变老时内心的惶恐,家人的疏远,以及老年痴呆症的折磨。
影片已于上个月月底在圣丹斯电影节首映获得广泛好评,并在多个奥斯卡风向标——各大影评人协会奖中有所斩获。
在《凯尔经的秘密》、《海洋之歌》等动画电影中,我们已经领略了爱尔兰卡通沙龙工作室的魅力。
本片是导演汤姆·摩尔,第三部以爱尔兰民间传说为背景的作品,讲述年轻的学徒猎人罗芬与狼行者之间的冒险故事。
也许是因为题材影响,这次卡通沙龙手绘画风较之以往更加野性、华丽,视觉层面的惊艳,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故事情节的低幼,并融入反殖民、环境保护等主题,值得玩味。
去年《寄生虫》取得的成功,让同是韩国文化背景的《米纳里》在今年颁奖季备受关注。
影片由著名独立电影制片公司A24打造,讲述上世纪80年代韩国移民家庭融入美国的故事。
有趣的是,《米纳里》与《无依之地》一样谱写着美国梦的幻灭,导演着力于描绘每位家庭成员疲惫不堪的精神世界,东西方伦理、习俗、价值观的冲突考验着家庭的凝聚力。
饰演夫妻的史蒂文·元与韩艺璃表现上佳,但最大的惊喜来自韩国老戏骨尹汝贞,谁能想到中国观众熟知的韩剧《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的女主角,现在居然有机会角逐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呢?
在两季高质量的《心灵猎人》后,他终于得到完成自己多年来夙愿的机会:将父亲杰克·芬奇三十年前的剧本搬上银幕。
这个故事本身充满噱头,展现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公民凯恩》创作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
影片并没有把视角局限于《公民凯恩》导演奥逊·威尔森与编剧曼凯维奇的争斗中,更梳理了曼凯维奇在剧本创作时经历的种种磨难,投射出30年代好莱坞大亨们,如何利用电影参与到美国政界的角力之中。
如果你不了解《公民凯恩》,就很难对这个故事提起兴趣,如果你不认识那些在镜头前抽着雪茄的大人物,就很难对人物的动机有明确的洞悉。